科技部:要在科技重大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科技成果转化四个方面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部长通道”上回应热点——基础研究要宽容失败 人工智能要趋利避害
◎记者 刘 垠 何 亮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开启,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围绕如何加强基础研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等话题答疑解惑。 这是王志刚自2018年以来第五次走上“部长通道”,他还分享了近期热门的ChatGPT如何带动人工智能发展的看法。 2月21日,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要求加强基础研究。关于基础研究的话题,再度引发各界关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高度重视,把基础研究摆在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位置。”王志刚表示,在具体工作中,科技部认真落实坚持“四个面向”,并据此推进相关工作。 最新数据显示,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连续四年超过6%,与全国研发投入相比,基础研究投入增速更快。 不仅基础研究的投入在加大,在国家创新能力建设方面,基础研究的能力建设也被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如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数学研究中心,加强基础研究基地和平台建设。 “基础研究属于科技创新全局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进行顶层设计。我们发布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同时围绕加强基础研究,在创新环境建设、人才评价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举措。”王志刚坦言,基础研究往往路径不清楚、方法不确定、失败率比较高。对这样的研究工作,要努力推动形成宽容失败、鼓励坐“冷板凳”的科研环境,对从事基础研究科研人员的支持方式、研究生态,要给予更好的有针对性和适应性安排,在评价方面要体现分类评价的原则。 王志刚透露,这些年,科技部关注到几个问题:基础研究的问题怎么提准;从事基础研究的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是非常难得的,如何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研究的底层逻辑怎样搞清。 在王志刚看来,应加强好奇心驱动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国家战略目标驱动的体系化基础研究,以及市场驱动的应用基础研究。唯有此,才能成体系布局、成系统推进基础研究,将基础研究与国家战略、国家发展目标真正结合起来,发挥基础性、战略性、源头性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针对如何进一步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王志刚强调,党的二十大提出企业是科技创新主体,这使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角色、使命、任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不仅是技术创新主体,也是科学研究主体,要在新方法提出、新科研范式形成、新领域研究、新现象解释等方面,以及成果转化成技术、转化成高科技产业等各个阶段,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主体作用。 值得关注的是,科技部一直积极推进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比如,在企业设立全国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在科研项目申报、科研项目承担中充分发挥企业作用。 “核心就是要在科技重大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科技成果转化四个方面都把企业作为主体。”王志刚坦言,只有让企业成为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而不仅是成果应用的主体,才能让企业从源头全过程参与创新。 王志刚透露,下一步,科技部将加大对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的支持,形成有利于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的生态,实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不管是国有、民营、大中小微企业,只要从事科技创新活动,以科技提升企业的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科技部都会全力支持。 谈及如何看待ChatGPT现象,王志刚解释说,ChatGPT之所以引起关注,在于它作为一个大模型,有效结合了大数据、大算力、强算法,计算方法有进步。就如同大家都能做出发动机,但质量是不同的。踢足球都是盘带、射门,但要做到像梅西那么好也不容易。 王志刚表示,我国在人工智能方面作了很多布局,研究也进行了很多年,并且出了一些成果,但目前看,能否达到像OpenAI的效果还要拭目以待。在期待人工智能领域产出更多好成果的同时,他提醒,要规范科技伦理,趋利避害。 在谈到人工智能发展趋势时,王志刚说,AI的影响不仅仅在科技领域本身,还涉及其他领域的赋能应用。对此,科技部已经作了很多部署,包括AI本身技术发展的课题,中国首先提出AI治理方面的“八项原则”。此外,最近推出智能码头等若干个示范应用场景,推动AI转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