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关于印发《拓展农业多种功能 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市农业农村局:
为贯彻落实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农业农村部关于拓展农业多种功能 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农产发〔2021〕7号)精神,拓展我省农业多种功能,进一步凸显乡村的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价值,促进全省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我厅制定了《拓展农业多种功能 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山西省农业农村厅
2021年12月15日
拓展农业多种功能 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省以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为代表的乡村产业有了长足发展,强化了农业食品保障功能,拓展了生态涵养、休闲体验、文化传承功能,凸显了乡村的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价值,但仍然存在产业链条短、融合层次低和技术水平不高等问题。为顺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要求,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发展目标
在确保粮食安全和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上,以生态农业为基、田园风光为韵、村落民宅为形、农耕文化为魂,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打造美丽宜人、业兴人和的社会主义新乡村,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到2025年,形成以农产品加工业为“干”贯通产加销、以乡村休闲旅游业为“径”融合农文旅、以新农村电商为“网”对接科工贸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增值收益更多更好惠及农村农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农产品保障功能持续增强。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产量保持在1365万吨以上,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稳步提升,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5∶1,加工转化率达到70%,保数量、保质量、保多样有效实现。
——乡村休闲旅游业融合发展。生态涵养、休闲体验和文化传承等农业特有功能持续拓展,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推行,文明乡风繁荣兴盛,乡村休闲旅游接待游客人数年增长8%,年营业收入120亿元。
——农村电商业态类型不断丰富。数字乡村加快建设,农民生产经营能力普遍增强,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增长20%以上,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明显增长,培育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2万人以上。
二、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
(一)建设标准原料基地。组建由体系专家、包联专家、乡土专家等组成的专家指导团队,按照“专种专收专储专加专用、优产优购优储优加优价”要求,指导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优质化的生产基地。推动“机田证”一体化发展试点县建设,实现高性能农机、高标准农田、高素质农民耦合配套,打造一批高标准农田连片化、作业全程机械化、农艺技术集成化、职业技能持证化、生产管理信息化的特色种养业试点示范区。
(二)构建高效加工体系。支持农民合作社等产业链上游经营主体发展清洗分拣、烘干储藏、预冷保鲜等初加工,实现减损增效。分类打造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链条完整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推动酿品、肉制品、乳品、果品等传统优势产业集群智能化转型、市场化开拓;推动饮品(药茶)、主食糕品、中医药品等新兴特色产业集群标准化建设、精品化打造;推动功能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未来高新产业集群绿色化创新、高端化提升。积极发展综合利用加工,推进加工副产物循环、全值、梯次利用,实现变废为宝、化害为利。
(三)集成加工技术成果。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部署资金链和资源链。依托晋中国家农高区(山西农谷)和省内各科研院所,不断加大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力度。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牵头开展“产学研用”联合攻关,攻克食品预处理、分离提取、混合均质、灌装包装、减损增效等技术瓶颈。组织加工企业、研发团队和装备企业,打造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创新联合体,创制信息化、智能化、工程化加工装备,探索形成一批集成度高、系统性强、能应用、可复制的典型模式。
(四)打造农业全产业链。依托我省高粱、谷子、藜麦、小类杂粮、马铃薯、蔬菜、食用菌、苹果、梨、沙棘、红枣、核桃、生猪、肉牛、肉羊、肉鸡、禽蛋、牛奶、中药材、药茶20类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引导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前端联结农业研发、育种、生产等环节,后端延展加工、储运、销售、品牌、体验、消费、服务等环节,优化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实现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引导有条件的头部企业,搭建全产业链数字平台,将上中下游经营主体纳入平台,打通全产业链上中下游环节,实现信息共享、品牌共创、渠道共建和质量安全可追溯。
(五)创响知名农业品牌。强化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建设,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打造“有机旱作·晋品”省域农业推广品牌,塑强一批品质优良、特色鲜明的“晋字号”农产品品牌,推动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良性互动。创新品牌营销手段,通过博览会、交易会、展销会等平台,以及网络视频、直播带货等形式,线下、线上同步发力,形成山西特优农产品销售矩阵。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引导企业建立完善生产、加工、储藏、运输等关键环节的质量标准,提升农产品整体质量水平。
三、做精做优乡村休闲旅游业
(六)保护生态资源和乡土文化。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现保护与开发并举、生产与生态并重。保护好森林、山丘、湖泊、溪流、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利用好农田、果园、花海、牧场、养殖池塘、湖泊水库等田园风光,发挥好农业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重要作用;保护好传统村落、传统建筑、文物古迹、农业遗迹、灌溉工程等农业物质遗产,传承好民族民俗文化、传统手工艺、戏曲曲艺文化等非物质遗产,形成以资源可持续利用、文化可接续传承为基础的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模式。
(七)发掘生态涵养产品。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依托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资源,结合农业资源保护利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农耕文化传承和节能减排固碳,发展生态观光、农事体验、户外拓展、自驾旅居等业态,开发森林人家、林间步道、健康氧吧、温泉水疗、水上漂流、滑草滑沙、星空露营等产品,打造一批循环农业、生态农牧等生态样板,建设一批学农劳动、研学实践、科普教育等实训基地,创设一批农事生产、节气物候、自然课堂、健康养生等科普教程。
(八)培育乡村文化产品。围绕“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将乡村民俗文化、人文精神与现代要素、时尚元素和美学艺术相结合,深入挖掘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农耕文化、膳食文化、民俗文化以及乡土文化,培育一批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依托红色文化、关隘文化、渡口文化、生态文化等丰富地域文化内涵,打造一批宜居宜游、宜业宜养的美丽乡村。充分利用中国农民丰收节、旅发大会和农事节庆活动,向社会发布推介养身、养心、养气、养形的基地和景点,不断扩大我省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影响力。
(九)打造乡村休闲体验产品。依托乡村资源,围绕多功能拓展、多业态聚集、多场景应用,开发乡宿、乡游、乡食、乡购、乡娱等综合体验项目。发展景观农业、观光采摘、休闲垂钓、特色动植物观赏等业态,打造一批田园康养基地和田园式花园式乡景基地;鼓励优质特色农产品实现地产地销、就地加工,发展乡味食堂、风味小吃、特色食品,培育精品农家菜和厨艺达人;发展民俗体验游、村落风光游等业态,创设村歌、村晚、旅游演艺、节庆展会等节目,开发传统工艺、民俗服饰等民俗特色产品;发展文化体验、教育农园、亲子体验、研学示范等业态,讲好乡村故事,吸引居民望山见水忆乡愁。
(十)提升乡村休闲旅游水平。充分利用现有田园、房舍和建设用地,建设农产品展示中心、农事体验中心、乡村康养中心、森林康养基地、农业主题公园、教育农园等服务设施,着力改善道路、供水设施、网络、停车场、厕所、垃圾污水处理、游客综合服务中心、农事景观观光道路、休闲辅助设施、乡村民俗展览馆等基础服务设施。将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理念引入乡村,制修订乡村休闲旅游服务规程和标准,用标准创响品牌,用品牌汇聚资源,让消费者体验乡村品质。
(十一)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推动资源适度集聚,强化典型引领带动,构建“点线面”结合的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格局。培育25个美丽宜人、业兴人和的美丽休闲乡村,推动产村融合发展,带动乡村生产生活生态价值提升。向社会推介300条运营成熟、体验美好的乡村休闲旅游精品景点线路,促进产业提质增效,打造一批乡村休闲旅游优势品牌和城乡居民休闲旅游“打卡地”。建设资源独特、设施完备、业态丰富、创新活跃的休闲农业重点县,推动县域统筹规划、整体推进、集成创新,打造一批乡村休闲旅游先行区。
四、做活做新农村电商
(十二)打造农产品供应链。依托信息进村入户运营商、优质电商直播平台、直播机构和经纪公司,发展直播卖货、助农直播间、移动菜篮子等,加大农村电商主体培育力度。补齐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短板,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已登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建、改建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溢价能力。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广泛应用,充分发挥网络、数据、技术和知识等要素作用,建立完善适应农产品网络销售的供应链体系、运营服务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促进农产品产销顺畅衔接、优质优价,带动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十三)建立运营服务体系。引导国家级、区域性农产品产地市场开展农产品线上批发、零售和产销对接等活动,进一步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大型电商平台加强对接合作,开发社交电商、直播电商等新模式,形成多样化多层次的全网营销体系。注重线下渠道维护,与休闲体验相结合,建设优质特色农产品直营店、体验区,用网络营销带来的知名度促进线下销售。
(十四)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围绕产业集群、有机旱作等重点工作制修订定和推广一批标准。推进高粱国家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建设,加快玉米等国家标准化试点示范基地创建,组织开展省级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深入推进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健全完善全省农产品生产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试行主体信息化名录。持续抓好“治违禁 控药残 促提升”三年整治行动,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监督抽查力度,严查种植养殖屠宰环节使用禁限用药物行为,管控上市农产品常规农兽药残留超标问题。加强检验机构监督检查,组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机构能力验证活动,强化检验人员培养,指导推动检验机构资质认定。开展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监管试点,加强乡镇网格化管理。
五、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十五)加强组织领导。各市要将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按照“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套政策、一个团队”要求,建立统筹协调、多方参与、分工协作的推进机制,聚焦主导产业、聚集资源要素、聚合服务功能,促进规划、政策、标准等有效衔接,加强业务指导、项目扶持、示范带动,形成高效指导和促进体系。
(十六)搭建平台载体。将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等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优势区创建与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有机衔接,以项目建设带动农业多种功能拓展。建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先行区,探索拓展农业多种功能量化评估,推动形成乡村多元价值实现机制。
(十七)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扩大龙头企业认定范围,将乡村休闲旅游、乡土文化开发、农耕文化传播、农村电子商务等领域的龙头企业纳入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定范围,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梯次发展格局。针对制约龙头企业发展的短板领域,加快实施市场主体倍增工程,围绕十大产业集群优势区、农业全产业链重点链和脱贫地区,做大做强一批经济实力强、联农带农紧、现代化水平高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十八)完善配套政策。贯彻执行市场主体倍增工程各项政策,不断壮大市场主体规模实力。用好“银税互动”“银信互动”“银单互动”贷款机制,开发“专项贷、订单贷、链条贷”等金融产品,发挥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作用,支持产品有市场、项目有前景、技术有竞争力的乡村企业。贯彻落实我省乡村产业发展用地实施细则,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合理用地需求。
(十九)强化指导服务。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畅通现代要素向乡村流动的渠道。建立乡村企业家智库,通过线上线下多种途径听取乡村企业家意见建议。引导各类互联网企业、平台型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建立乡村企业“人地钱货”直通车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资金技术、用地用电、高素质人才、营销渠道、运营管理等服务。
(二十)筑牢科技和人才支撑。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机构的科研人员到市场主体开展科技创业,支持龙头企业与高校共建实践实训基地、耕读教育基地等,培养专项技术人才。对龙头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以及管理技术人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培训,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鼓励企业扎根乡村、兴办乡产、带富乡亲。支持返乡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军人以及妇女、专业人员等返乡入乡创业,鼓励“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和能工巧匠在乡创业。
(二十一)加强宣传引导推介。开展农业多种功能科普宣传,促进“山水乡愁”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总结凝练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通过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等农业展会以及农业展馆、地方特色馆等场所宣传推介。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解读产业政策、宣传经验做法、推广典型模式,引导全社会共同关注、协力支持,营造良好舆论氛围。